物业资质取消靠资信吃饭将成为趋势
2019-10-21 15:17:37 类别:行业资讯
物业资质取消 靠资信吃饭将成为趋势!
据诚盈时代小编获悉:9月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一级资质,该决定符合“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思想,预计,接下来物业企业的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信用等级和业绩指标”方面,回顾,2016.6,《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下面就一起了解下,物业资质取消,靠资信吃饭将成为趋势!
物业资质取消,靠资信吃饭将成为趋势!
人们常用“靴子落地”来形容政策的终于出台或事件的终于坐实,既如此,那么昨天(2017年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更大范围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并再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会议指出:“再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一级资质核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投标核准等5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和2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许可事项。至此,本届政府累计削减审批事项697项,约占总数的41%……”至此,物业管理企业一级资质等级取消核定的靴子终于落地,“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等级”也已作古,成为了历史名词。
恰如南极的冰架,坍塌却是一瞬间,但这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物业资质的取消也是这样,那我们不妨慢镜头回放一下吧。
1、企业资质核定何去何从
首先是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在发布通知,宣布取消物业管理师等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注册职业资格认定行政审批。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前奏曲了,对人而言,把职业资格的帽子摘了,那么对企业呢?企业资质究竟何去何从?那时候,已经有敏感的学者在讨论物业资质的问题了,只不过大家没有引起重视而已。讨论更多的是,有职业资格证者的失落,没有证书者的会心一笑,当然最不开心的是证书挂靠者和相关培训机构及证书挂靠撮合平台。
2、取消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认定
接着是2017年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7号),文件附第12项提到“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二级及以下资质认定”,这个文件给业界的震动可谓大矣,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之声不绝于耳。此时,行业里几种动态,这壁厢匆匆忙上市,那壁厢碌碌去升级,还有一级资质持有者待价而沽。有人认为取消的是二级及以下资质的认定,但没说废止,也就是说既有的二级及以下资质是有效的,只是不新办了,相反其壳资源还是有价值的。有人则认为这种有效只是资质有效期内的有效,过了有效期就如权力一样,毫无价值了,因此转型升级或资质升级是当务之急。但大多数人觉得有效期其实也是防火墙,政策有可能在此期间反复。需要补充的是,随着彩生活在全国范围的扩张、有关物业公司的上市或挂牌和准备上市或挂牌,一批跑马圈地的收购也是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其实对这些机构来说他们收购的不是物业公司的资质,而是这些物业公司手中物业(小区、写字楼、商业等)的服务价值和衍生价值,当然结果是双赢的,有的变现而出,有的趁机而入。
但事实证明,很多时候现实来得比预想的更快,昨天(2017年9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官网消息指出——“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一级资质核定”,第二只靴子落地,再次验证“墨菲定律”。最憋屈的肯定就是刚刚升到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如果还有那将是曾经有一个上市公司(或者其他的公司或个人)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方说三个字:来收购!当然也有高兴的,终于大家都一样了。玩笑归玩笑,但是确实政策推进太快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第二波行情就来了,可谓是迅雷不及掩耳。这也充分反映了十八大之后,政府效率的充分提高,这也说明改革进入了快车道,速度将会越来越快,效能将会越来越高。有必要强调,对于上海自贸区、浦东新区等先行先试的地区,尤其是在行政管理改革领域的试点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基本上都是论证可行后试点,试点验收后推广,这就是套路。因此,要高度重视沿海地区尤其是上海深圳的试点效应。要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不能天天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
3、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物业企业资质管理到2017年9月6日物业资质的取消核定,整整十三年,期间经历了资质管理和行业管理的若干调整,如:2007年11月26日根据《物权法》实施后的法律术语,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将“物业管理”变更为“物业服务”;同时取消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年检制度。之后因为《公司法》的修订,2015年5月4日第二次修订《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删除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第五条第一项中的“1.注册资本人民币500万元以上”。删除了第二项中的“1.注册资本人民币300万元以上”,删除了第三项中的“1.注册资本人民币50万元以上”。这些变革都使得资质管理和行业管理日臻成熟。资质管理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是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环境下,通过对企业在人、财、物、业绩等方面的相应要求而建立的一种市场准入机制,它的出现在当时环境下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市场和法制化进程发展和完善,很多要素此消彼长,资质赖以存在的环境也发生着变化,最终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从时间的坐标上看,物业企业的资质管理是呈正态分布的,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物业资质取消核定带来的变化
好了,说一千道一万,物业资质已经成为过去时了。那么物业资质取消核定又将带来哪些变化呢?
首先要认识到,物业资质的取消核定,是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表现,把物业企业推向市场,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指导思想。市场和监管,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在市场的环境下,张五常认为经济科学只有三个公理:一是需求定律,二是成本概念,三是竞争含意。下面将从这三点来分析物业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先来看看需求吧。如果把物业持有人需要专业机构对其物业进行服务和管理,以确保物业保值增值,以方便物业使用者的这种付费行为视为需求的话,那么物业公司相应的专业化服务就是供给,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委托方的各种需求,是物业公司供给侧改革的动力。从“物业管理公司”到“物业服务公司”名称的改变,其实质就是服务理念的改变,这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资质的取消并没有导致需求的消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业公司有存在的价值,除非是靠资质吃饭的物业公司,比如靠资质挂靠来收费。
再来看看竞争吧。有些时候,供给是通过市场手段完成的,这就是招标投标了。从根本意义上说,招标是在市场环境下,通过投标人充分的竞争达到物美价廉的目的。从招投标的过程看,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是博弈的关系,投标人之间是竞争的关系,招标人是做局的,投标人是破局的,当然还有搅局的。从招投标的结果看,承包人和发包人之间是供需关系。
如果是招标,通常在招标文件中都会对投标人的条件做出设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投标人资质的设定,什么规模的项目要求什么级别的物业公司参与投标,这基本上都是司空见惯的了。如果资质取消了,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投标了?都可以去搅局了?其实不然,资质的取消对正规招标来说,影响不大,原因是比照着项目规模会有相应的业绩要求,要么有的公司是达不到类似规模或者就干脆没有业绩。简单滴来说,资质是证明你是干什么的,业绩是证明你干过什么。资质是行政管理的结果,业绩是市场供求的证明。没有了资质,但有业绩,实质是一样的;有了资质,没有业绩,其实也是白搭。好了,业绩又是什么?业绩就是什么单位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过什么项目效果怎样等等,这就是业绩背后的数据。业绩是否可以造假?大数据时代和法制化时代,造假的代价是巨大的,这点不要心存侥幸。
那是不是取消了物业资质,对招标一点影响都没有吗?也不尽然,但对于开放性招标,弹性空间还是有的甚至有可能还比较大,这就是业主或代理公司的草拟招标文件裁量权的问题了,不过要知道招标文件还是有监管部门的审核这个关卡和社会监督这个机制在的。我对招标项目不太担心,毕竟有规可循。反倒感觉市场化的份额容易被侵蚀,可招标可不招标的项目,或者不需招标直接发包物业公司的项目就有猫腻了。比如会不会选择毫无经验的公司?业委会是否会觉得既然都没有资质了,那也就不存在准入壁垒了,自己也可以成立公司来做物业管理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都是考验我们行政主管部门智慧和能力的。
5、物业资质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后再来说说成本吧,这是物业公司心头的痛,十余年来,人工成本提高了,设备维护费用增大了,各项开支增加了,唯一不变的就是物业费的单价不变,成为了常量。物业公司如果提高物业费,那无异于自寻死路,基本上业主委员会即刻就能和物业公司解除合同并将其逐出小区。一个企业的效益就来自于开源节流,如何开源是大问题,收入不能指望就是物业费收入,况且物业费收费标准也就是参照价。一个物业企业收入是否多元化?是否可持续?比如:有的物业开展有偿快递收发送件工作。有的物业开展养老服务活动等。开源考的是经营手段,节流考的是管理水平。刚才说的是开源,现在来说说节流。比如有的物业导入EMC,这就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再比如有的物业开展了电力维保,能够在迎峰度夏时节不掉链子,日常的维保能够电力设备保值和专职电工减少,这也是节流的表现。需要补充的是,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尤其是开源,离不了物业公司和小区业主之间建立的良好信任关系,这个是根本,否则就无从谈起,因为无论你物业公司做什么,业主都会觉得你是变个法地来圈钱来了。龙湖周总有句话,很有道理:没有满意就没有生意。满意其实就源自发自内心的服务,这其实应该是物业公司最核心的资产。
物业资质取消核定,主导思想是好的,但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从国务院的指导思想来说就是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阶段的干预,从事先的严格准入到事中事后的强化监管。物业资质取消核定,也是政府转化职能的具体表现,“放、管、服”中第一步是放,第二步是管,第三步是服,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角,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以前主要靠资质吃饭的要受一定影响了,靠品牌吃饭的是市场化的受益者。总归,这次物业资质改革,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物业企业只有强化管理、苦炼内功、用心服务、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发展才是硬道理!
小编推荐:
国务院:确定取消物业管理一级资质核定及23项行政许可事项!
又到年底了 北京物业管理资质到期了怎么办?
2016年江西物业管理资质代办流程有哪些?如何收费
- 上一篇:暂定级工程招标资质申请条件有哪些
- 下一篇:建筑资质办理的方式有哪几种哪种优势更大